中华文化传承与融合

自 1847 年首批华工抵达古巴,近 17 万华人在加勒比海畔书写了跨越三个世纪的奋斗史诗。他们在甘蔗园中挥洒汗水,在独立战争中浴血奋战,更以勤劳智慧创造了独具特色的 “奇诺 - 古巴” 文化 —— 从粤剧戏服的金绣银线到关公信仰的跨文化演变,从融合岭南特色的唐人街建筑到 “针灸 + 臭氧” 的中西医结合疗法,中华文明与拉美风情在此交织共生。
然而,这份文化遗产正面临严峻挑战

唐人街场景图
粤剧
庆祝春节
关公信仰
粤剧表演

粤剧艺术

历史上,在古巴的华人很多来自广东,唱粤剧、听粤剧是他们庆祝春节的重要方式。全盛时期,唐人街的上海、金鹰、新民等几间戏院每星期都有粤剧上演,戏班也会到古巴不同城市走埠巡演,亦有外埠来访明星小燕飞,粤剧名伶苏州丽等登台演出。

如今,虽然没有像过去那样大规模的专业粤剧戏院和剧团,但粤剧在古巴仍有一定的活动和传承。

例如,2024年哈瓦那大学孔子学院举办的“中国曲艺丝路欢歌”中秋专场演出中就有粤曲节目。 2025年新春之际哈瓦那中国城举办了粤剧展览,展示了近一个世纪前的粤剧团演出服饰、道具和老照片。

“对于中国人,尤其是广东人来说,欣赏粤剧是一种充满喜悦和庆祝的时刻。”

展览主策人、中国传统和艺术之家主任特蕾莎·李说。

此外,纪录片《古巴花旦》让古巴粤剧故事重新走进公众视线,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粤剧文化的传播。

关公像

关公信仰

在古巴,经与当地信俗融合,关公成为当地人独具特色的神明。

19世纪,超十万青壮男性华工被贩运至古巴,在甘蔗田、烟草园过着奴隶般艰苦生活,死亡率高。他们凭借互相扶持及生死与共的勇气存活,相较佛祖、吕祖,拜关公更契合。另外,当时古巴为西班牙属地,天主教盛行,打压其他信仰。华工起初随黑奴将红脸、持斧的非洲神祇Changó当作关公祭拜,后才公开拜关公。

如今,夏湾拿华区有两个关公厅。中华总会馆内的关公像铸于光绪十九年,由广州运来,已成为古巴政府保护的文物。而龙岗总会的关公厅面积更大,神坛挂着织有刘关张赵议事图像的缂丝,安放着刘、关、张、赵及诸葛亮的神位。

现在,华人遇喜事会到关公厅拜祭,古巴人也会来敬拜,称关公“San Fan Con”,赞其灵验。

春节庆典

庆祝春节

春节是古巴华人社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,庆祝活动通常包括舞狮、舞龙、粤剧表演、挂灯笼、贴春联等。

2025年春节期间,巴拿马首都巴拿马城老城区的唐人街张灯结彩,喜庆洋溢。放鞭炮、祭祖先、吃年夜饭……在远隔太平洋的彼岸,到处是浓浓的“年味儿”。

“传统上,巴拿马的华人总是与家人以及华人社群在唐人街一起庆祝春节。随着时间推移,巴拿马的华人社区逐渐扩展,庆祝春节的传统也得到延续。”

巴拿马中华民族委员会副秘书长桑德拉·陈说。



缩略图1
"融合与消逝"
古巴中国饮食文化的困境
缩略图2
"古巴唐人街建筑"
从繁荣到符号化的存续困境
缩略图3
"从粤语到普通话"
古巴中文教育的传承断层与代际危机
缩略图4
"跨越世纪的健康纽带"
中医在古巴的发展与挑战
缩略图5
"古巴土地上的中国武术"
辉煌背后的艰难前行
缩略图6
"墨香异域"
古巴书法教育的依赖
缩略图7
"从邝秋云到双年展"
中国绘画的古巴困局
缩略图8
"哈瓦那的华人灯塔"
中华总会馆的黄昏与希望

故事图片



第一题:哪种文化元素最能代表你心中的融合?